電動車免繳燃料稅將成歷史?2030年起恐全面開徵公路養護費
隨著電動車越來越多上路,原本靠「汽燃費」支撐的道路維修經費,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。交通部最新估計,到2030年,全台電動汽機車掛牌數將突破300萬輛,傳統燃油車繳的汽燃費收入也將大幅縮水,未來可能每年少收百億元!

電動車免繳汽燃費,政府荷包漸縮水
目前汽燃費是按照車輛的排氣量(CC數)來收的,每年大約可以幫政府進帳500億元,用來維護公路、修補坑洞、加強交通安全設施。不過,電動車不燒油、自然也就沒在繳汽燃費。
根據交通部統計,2018年全台電動車數量大約20萬輛,而到了今年3月,已經暴增到88萬輛,成長速度驚人。如果現行制度不改變,到了2030年,政府將面臨大筆公路養護經費的缺口。

不只電動車 這些車也免繳汽燃費
其實不只電動車,包括軍用車、特種車(如吊車、消防車等)、市區與公路客運業車輛,以及計程車等,只要符合法規,都可以免繳汽燃費。也難怪財政壓力越來越大。

解方來了!擬開徵「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費」
為了彌補這個缺口,交通部打算在2030年起,開徵一項新費用,名稱也會從「汽燃費」改為「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費」,原則是「不論燒不燒油,使用道路就要付費」。
簡單來說,就是從「跟油走」的收費方式,轉為「隨車徵收」,讓所有車輛不分動力來源,只要使用道路,就該為公路維護出一份力。收費上限則維持不變,每年最多15,720元。

國外怎麼收?新加坡、日本、歐盟早有機制
台灣不是第一個遇到這個問題的國家。像是新加坡、日本和歐盟多數國家,早就已經採行「隨車徵收」的制度。
在新加坡,不論是油車還是電動車,都得繳「道路稅」與「登記費」;日本則依照車重、車齡等條件收取「自動車稅」;歐盟部分國家甚至推行「行駛里程計費」,用得多、付得多,強調公平和環保。

政府強調:不是多收,而是合理分攤
交通部表示,這次制度改革不會讓民眾「白白多掏錢」,而是希望建立更公平的機制,讓所有用路人依使用狀況分攤成本。未來收費細節、計算方式還會廣納各界意見,確保制度合理、透明又可行。
隨著台灣邁向電動化、淨零排放的交通新時代,這場關於「誰來養路」的討論,也才正要開始。